博物館中國式現代化與可持續性發展
——文物攝影數字化的實踐與探索
董帥
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
摘 要:博物館作為重要的公共文化陣地,在傳承人類文明、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科學技術知識、滿足人民群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現代化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數字化為博物館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技術支持。文物攝影數字化是博物館業務工作的基礎,也是博物館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表現形式。文章以文物攝影數字化為例,為文博攝影工作者做好博物館數字化和人才培養工作進行了介紹。新時代,我國博物館數字化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新技術、新理念、新平臺下,博物館事業呈現出朝氣蓬勃的發展態勢。文博攝影工作者要重視人民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豐富人民精神世界,積極推動博物館業務工作向多維度數字化方向轉化,努力實現博物館中國式現代化與可持續性發展。
關鍵詞:博物館;中國式現代化;可持續性發展;文物攝影數字化
黨的二十大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博物館作為重要的公共文化陣地,在傳承人類文明、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科學技術知識、滿足人民群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現代化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博物館中國式現代化是在黨的領導下,各地博物館根據本館的性質、特點、任務和自身所藏文物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采用現代化科技手段使中國博物館各項業務向數字化、專業化、國際化方向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數字化是博物館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表現形式。
我國博物館數字化已經進行了近30年,博物館傳統業務逐步向數字化轉變。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我國實體博物館不得不臨時關閉或重啟限流措施,難以正常提供實體服務。這恰恰為我國博物館現代化發展帶來了巨大契機。全國各地博物館紛紛加快自身現代化建設,許多博物館建立了數字資源庫,越來越多地將展覽轉移至線上舉辦。在VR、AR、虛擬數字人、3D沉浸式展覽等諸多科技的加持下,博物館利用融媒體“云端”平臺發布文物信息、開設網上展館、宣傳介紹展覽等內容,觀眾“云游”博物館成為新潮流。優質的數字化服務可極大拓寬博物館的宣傳輻射面,使博物館以全新的形式吸引著觀眾。
1 數字化為博物館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技術支持
博物館數字化并不是拋棄歷代文博工作者流傳下來的優秀業務工作流程,而是通過數字技術將原有繁重的業務工作歸納整合,采用互聯網與單位內網進行信息構架,將博物館的職能以數字化方式呈現出來。
2001年以來,隨著國家文物局“文物調查及數據庫管理系統建設項目”試點工作啟動并逐步向全國推廣,文物數字化建設步伐大大加快。為開展統一的數字資源建設,國家文物局制定頒布了《博物館藏品信息指標體系規范(試行)》、《博物館藏品二維影像技術規范(試行)》等一系列標準規范,中國文物信息咨詢中心等單位開展了文物元數據、電子身份標識、館藏文物信息著錄、文物攝影數字采集、文物數據存儲及交換等數據標準和技術規范等方面的數理與研究。2016年,國家先后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指導意見》等系列文件,明確提出要在文物工作中加強新科技支撐。
博物館數字化是多個業務系統集合而成的統一體,貫穿于博物館運行的各個方面。從博物館工程建設方面來說,涉及安保監控、環境控制、物業運營管理等;從博物館信息處理利用方面來說,涉及參觀預約、融媒體宣傳、行政管理等;從博物館藏品業務工作方面來說,涉及文物庫房管理、展覽展示、文物保護研究與宣傳教育等。各業務系統合理搭配組合,可組成博物館數字展廳展示系統、數字博物館行政管理系統和融媒體展示系統等綜合平臺。
2 博物館數字化的重要意義
2.1博物館數字化對文物保護與傳承具有重要意義
博物館有很多寶貴文物甚至“國寶”,它們實證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要深入實施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要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堅持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工作要求,全面提升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水平。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隨著全球氣候變化,環境對文物的破壞力越來越強,使用新技術迅速開展文物保護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數字化是新時代文物保護的有效方式。我們要做好文物的保護與傳承工作,就要依靠數字技術有效地降低博物館日??蒲泄ぷ鲗嶓w文物的使用頻率。文物數字化可以一次性高質量多維度多角度地記錄文物現狀。文博工作者可不再重復提取文物本體,而通過數字影像對文物進行研究,最大限度地保障文物的絕對安全。
2.2博物館數字化對文物管理與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博物館數字化可協助文博工作者利用數字技術更高效地對文物進行影像采集與數據管理。通過二維、三維等高精度采集技術,全方位全角度獲得文物高清信息,構建強大的文物數字資源庫,實現各業務部門的文物信息共享,從而提高文物管理與研究工作的質量與效率。我們要科學地把握工作規律,合理利用數字技術,主動承擔起博物館數字化的重擔,實現更多博物館的社會價值。
2.3博物館數字化對教育廣大觀眾具有重要意義
博物館數字化建設打破了傳統博物館的地域與時空的界限,實現博物館資源在互聯網上進行生動展示和快速傳播。觀眾可隨時隨地獲取文物信息,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增加文物的關注度,從而吸引更多觀眾帶著對文物的興趣走進實體博物館,近距離欣賞文物。讓深藏在博物館中的文物“活”起來。
3 文物攝影數字化是博物館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表現形式
數字化為博物館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技術支持,為觀眾提供更多高品質文化供給,使觀眾更便捷地享受博物館服務,更好地滿足了觀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新技術、新理念、新平臺下博物館事業呈現出朝氣蓬勃的發展態勢,文博攝影工作者要在本職工作中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就要堅持高質量可持續性發展,重視人民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文物攝影數字化是新時代博物館業務工作的重要基礎,是博物館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表現形式。高質量文物攝影能夠對文物內在價值進行深層次的挖掘,為文物保管、研究、展示等工作的開展提供有力技術保障。
文物攝影數字化涉及內容廣泛,如對田野考古中遺跡和遺物的拍攝;對館藏的陶瓷、玉器、書畫、漆器、石窟、壁畫、竹木牙角等雜項的拍攝;對建筑、自然遺產風光乃至自然和文化雙遺產的拍攝;對遺留至今的革命文物、民俗文化活動的拍攝等。文物按質地劃分有十幾個種類,主要有石器(包括新、舊石器、石碑、石塔、石雕)、陶瓷器(包括彩陶、素灰陶、瓷器、唐三彩)、銅器、鐵器、金銀玉器、木器、武器、雕塑、絲織品、字畫簡牘等。
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是黨史學習的重要教育基地,其基本陳列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主題,通過2600余幅圖片、3500多件(套)實物,第一次全方位、全過程、全景式、史詩般展現中國共產黨波瀾壯闊的百年歷程。自黨史展覽館開展以來,已接待觀眾200余萬人次。作為黨史展覽館藏品保管部的攝影師,我立足本職工作,努力提高自身素質素養,對如何通過文物攝影更好地提升博物館現代化工作進行了深入思考。在信息化的今天,博物館工作處處離不開數字影像。優秀的文物攝影是迅速提高博物館館藏文物的知名度和辨識度的有效手段。
4 黨史展覽館數字采集系統介紹
4.1相機拍攝系統
相機拍攝系統是最常用的文物攝影數字采集設備。相機拍攝系統包括相機、鏡頭、拍攝支架、攝影燈光四個部分。相機可以分為35mm單反相機、中畫幅相機、大畫幅技術相機。相機需采用3000萬以上有效像素的設備;鏡頭需采用微距鏡頭、標準鏡頭或中長焦鏡頭,以避免鏡頭成像出現畸變;鏡頭光圈選用最佳光圈;使用拍攝支架將相機固定在合適位置,選取合適角度對文物進行拍攝。
圖1 仙娜大畫幅數字技術相機
作為國內一級博物館,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使用的是可做前后組非對稱俯仰和搖擺操作的仙娜大畫幅數字技術相機。該相機可通過前后鏡頭的搖擺與俯仰,創造出更廣闊的有效像場,校正由于拍攝角度而造成的焦平面變化所形成的透視變形。在拍攝大型文物時,為確保采集精度會進行作品的分段拍攝。多幅拼接工作時,大畫幅相機可在保持機位不變的前提下平移拍攝,減少相鄰兩幅影像的重疊面積,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
4.2大幅面平面掃描系統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出現了很多專門采集特定類型文物的新設備。大幅面平板掃描儀是主要用于掃描大幅平面原稿的工業級專業超高精度掃描儀,被廣泛地應用于平面文物復制、裝飾設計、陶瓷制造、印刷制版、紡織等領域。黨史展覽館使用的Metis DRS 1600可變光平臺式立體掃描儀是目前最先進,功能最強大的平面文物數字采集設備。該設備可對書籍、檔案、書信、油畫、國畫等平面文物進行高精度掃描,獲取文物的二維色彩和三維結構信息,建立數據資源庫,為學術研究、文物復制、文物鑒定等專業領域提供數據支持看,是對以往傳統平面類文物拍攝技術的補充。
圖2 Metis DRS 1600可變光平臺式立體掃描儀
4.3三維掃描采集系統
文物三維采集是運用三維掃描技術對文物進行掃描,形成點云數據,再通過專業軟件進行三維建模,形成文物的三維模型的工作。目前應用較為廣泛的三維掃描采集方法有三種,即三維激光掃描技術、光柵投影掃描技術和攝影測量技術。
目前國內許多大型博物館相繼開展了文物三維數字化工作。文物三維數字化對于提高文物的保護、復制、研究、展示等工作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文物三維采集能以無接觸、無損害、全方位完全數字化的方式準確、有效地記錄文物細節信息。采集完成后,可盡可能地減少易損毀的文物提取與觸摸。
圖3 Creaform GOSCAN SPARK便攜式三維掃描儀
黨史展覽館使用的是Creaform GOSCAN SPARK便攜式三維掃描儀。該設備采用人體工程學設計,方便各種手持工作,配備四個內置攝像頭,可快速進行 3D 結構掃描和色彩采集,實現各種物體表面和紋理的細致尺寸測量,適用于各類文物的三維采集。
4.4虛擬現實全景采集系統
虛擬現實全景采集系統運用數字技術、高速網絡、虛擬現實、新媒體與云服務等現代高科技手段,打造“沒有圍墻的博物館”,讓觀眾隨時隨地、不受時空限制地訪問博物館。據統計,繼2020年各地博物館推出2000余項網上展覽之后,2021年度博物館線上展覽的數量增加到3000多個。2021年全球采用線上展示藏品、展覽和直播的博物館相比2020年增加了15%以上。全景采集技術使用的高動態相機基于360度全景采集真實場景圖像的工作原理,在24位真彩色的基礎上使用8位的α光線通道,可準確還原現場在任何光線下的細節。該技術憑借可交互、沉浸感強、包容性好等特點,被越來越多博物館的虛擬展廳項目所采用。
圖4 海洋海泰三維實景采集系統
黨史展覽館使用的海洋海泰三維實景采集系統由全自動掃描拍攝系統和指揮研判管理軟件兩部分組成。該設備采用高靈敏線性CCD傳感器和尖端的HDR高動態圖像采集技術,具備完整的現場細節記錄能力。區別于傳統的照片拼接式相機,該設備運行時無需調整光圈、焦距、曝光等專業操作,只需“一鍵拍攝”,便可在1分鐘內采集一組完整的現場全景圖片。其自主研發的管理軟件可將不同地點場景全景相互串聯,同時實現展品的點對點實景定位,讓全景采集效果一目了然。設備支持多文件格式導入、管理、分類,輕松實現對紛繁眾多的文檔統一管理。
5 文物攝影數字化人才的可持續性發展
文物攝影數字化不光需要專業的設備,更需要科學地培養我們的專業素質。隨著博物館數字化的日益推進,多維度數據采集工作任務也日益增多。不斷提升文博工作者的專業素質是保證博物館數字化人才可持續性發展的必要條件。這需要文博工作者做好在崗培訓,不斷學習專業知識,確保人員的思想和技能與時俱進,應具備以下幾方面能力:
5.1要充分認識文物的價值,具備豐富的文物基礎知識
我們要做好博物館數字化工作,首先要了解博物館、熟悉歷史,具備豐富的文物基礎知識,充分認識文物的時代特點和價值。只有充分地了解文物,才能正確理解文物為什么重要?珍貴在哪里?才能在數字化工作時有針對性地著重表現文物。文博工作者要充分了解博物館的各業務職責,設計出更符合博物館需要的數字化工作方法。
如對明清五彩瓷的數字采集。五彩瓷是中國陶瓷藝術的珍品。眾所周知,色彩對瓷器類文物價值的表現至關重要。五彩瓷創燒于明代,興盛于明代,所用彩料顏色為紅、綠、黃、藍、紫,色彩清新雅致,猶如一方盛夏的荷塘。經過歷代瓷器燒造的不斷發展,五彩瓷到清代才真正趨于端莊、沉穩、大氣。明代五彩瓷的綠、黃二色更為淺淡,清代則略顯灰暗。清代五彩瓷色彩更加豐富,大量黑彩的應用使瓷器整體色調更為深沉凝重。藍色彩料方面,二者均采用青花鈷料,但時代不同,回青與珠明料雖然發色接近,但整體效果前者濃重,后者明快。文博工作者要具備豐富的文物基礎知識,了解文物的時代特征,準確把握文物的細微差異,通過對曝光的精準控制,還原文物的真實顏色,才能真正表現出文物的價值。
5.2要守住傳統功夫,具備精湛的攝影技術
攝影術自1839年誕生以來,歷經玻璃板、膠片、數碼化不斷發展,但攝影的基本原理始終未發生改變。文博工作者要立足本職工作,熟練掌握攝影基本功,像熟悉自己身體一樣熟悉攝影器材,摸清、弄懂、精通攝影技術技巧。將攝影技術轉化為自身綜合能力,可根據自己創作思想真實表達攝影觀點。
5.3要敢于自我革命,時刻把握博物館文物攝影數字化的工作原則
文博工作者要勤思考多反思,敢于自我革命,重新認識自己的攝影技術,不斷提升自身的攝影欣賞水平,處理好博物館文物攝影與藝術化靜物攝影的辯證關系。文博工作者要多讀攝影專業書籍,多觀看其他攝影師的作品,不斷擴充自己的眼界。
文物攝影數字化工作時,需著重考慮拍攝角度、背景處理、光線運用等問題,達到突出主題、清晰表達攝影內容的目的。文物攝影采集的拍攝手段包含廣告攝影、科技攝影等技法,但其他門類攝影的表現手法并不完全適用于文物攝影,真實性是文物攝影工作的基本原則。文物攝影不能在畫面中過于主觀地反映拍攝物體,如過度運用對比、夸張、虛化等手法。
5.4要勇于創新,敏銳發現新技術新科技
任何技術都不是止步不前的。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出現了很多新的攝影設備。這些設備解決了許多傳統設備無法解決的問題。通過新設備新方法的運用,使從前難拍的文物變得容易了,影像質量也有了顯著提高。文博工作者要準確把握攝影科技發展方向,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努力做到第一時間接觸和了解攝影的新技術新設備,敏銳發現其中的優缺點,并迅速轉化為自身能力。
2023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在黨的二十大精神指導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入了新時代。博物館數字化是大勢所趨,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廣大文博工作者要深刻領悟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等系列重要論述精神,讓我們從文物攝影數字化做起,吸收和利用先進的數字技術,加速構建新發展格局,充分激發文物時代價值。認真做好博物館的基礎數據積累工作,深入推進博物館數字化轉型,努力提高博物館數字化專業人員的綜合素質。新時代,讓數字化賦予博物館更強大的生命與活力,推動博物館中國式現代化與可持續發展。